昨天在診所附近的大學里,為一群正在與「睡不著」奮戰的朋友,分享我在門診最常遇到的主訴之一——「睡不好」。而且不分年齡層:長輩、上班族、大學生、菸酒生…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失眠血淚史。
🌀 病人或多或少都有聽過:「睡前不要滑手機」、「早上要曬太陽」、「固定起床時間」這些建議——聽起來像老生常談,甚至有點雞肋,但其實每一項都根據睡眠的生理機制所設計,是非常關鍵的日常實踐。所以這次的分享,我先帶大家了解——「我們為什麼會想睡覺?」
🌙 為什麼我們會想睡覺?
🔸 日夜節律:大腦需要光線與穩定的作息,來辨別「什麼時候該醒、什麼時候該睡」。
🔸 睡眠驅動力:白天活動太少,或是午休睡太久,就不會「累到想睡」。
🔸 覺醒系統:像內建的警報器,壓力越大,就越難「關機」。
現在的人雖然不會被獅子老虎追著跑,但每天被帳單、房貸、業績和老闆追著跑,讓我們時常處在交感神經興奮的狀態。中醫形容得非常貼切——這就是鬱卒,肝氣鬱結,而且連要怎麼放鬆都不知道。
💤 順利入睡之後就沒問題了嗎?
睡眠其實有不同階段:
💡 把握深睡期,啟動「維修機制」:生長激素修復組織、洗腦專車清除大腦垃圾、洗去疲勞。
💡 而快速動眼期,除了做夢外,更是情緒調節的關鍵時段。
所以——常常淺眠多夢、容易醒的人,才會覺得「有睡等於沒睡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