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

中藥飲片怎麼保存?正確保存與煎煮方法完整指南

 



很多朋友拿到中藥飲片後,會疑惑要怎麼保存?怎麼煎煮才正確?其實,藥材保存得當、煎煮方法正確,才能確保藥效充分發揮,避免變質或浪費。以下整理出簡單易懂的保存與煎煮指南,讓你在家也能安心使用。


🌿 中藥飲片保存方式


  • 密封防潮:裝進夾鏈袋或密封盒,隔絕空氣進入避免受潮發霉、蟲蛀、變質。
  • 陰涼乾燥:避免陽光直射,不要放在廚房、陽台等高溫潮濕處。
  • 冷藏保存:放入冰箱冷藏即可,不需冷凍。
  • 使用期限:建議 1 個月內用完,避免藥效流失或變質。
  • 變質判斷:若出現發霉、變色或油敗味,請勿再使用。


🔥 中藥飲片煎煮方式


  1. 容器:建議使用陶鍋、砂鍋、琺瑯鍋或不銹鋼鍋,避免銅、鋁、鐵鍋。
  2. 浸泡:加入足量冷水(高於藥材 1–2 公分),浸泡 20–30 分鐘。
  3. 水量:水量多少會影響藥汁濃淡,可依醫師指示或個人接受度調整。
  4. 火候:先大火煮沸,再轉小火維持微滾 30–40 分鐘。
  5. 煎煮次數:通常建議 煎兩次,第一次藥汁較濃,第二次較淡,可混合後分次服用。
  6. 保存與加熱:未立即飲用者應冷藏保存,飲用前再加熱,並於 1–2 天內喝完。
  7. 注意事項:由於藥物的性質及應用不同,所需煎煮時間、方法不同,煎煮時依照處方的醫師指示。
  8. 其他:若為日常保健用的中藥茶飲(非處方藥),可直接用熱水悶泡5-10分鐘後即可飲用,並可回沖 1–2 次。




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

三穴位快速排濕止癢!中醫師推薦簡單自療法

總是覺得身體濕黏沉重、浮腫疲倦,甚至皮膚常常癢?中醫認為,濕氣困在體內,不只會讓人覺得「重重的」,還容易誘發皮膚問題。這時候,透過簡單的三個穴位按摩,就能幫助身體祛濕止癢。


穴位一:曲池

📍 手肘外側,屈肘時橫紋外端。

👉 功效:清熱利濕,改善皮膚瘙癢、濕疹、荨麻疹。


穴位二:足三里

📍 膝蓋下方,外膝眼下方約四指寬,脛骨外側凹陷處。

👉 功效:健脾和胃、祛濕強身,是補氣祛濕的「長壽穴」。


穴位三:陰陵泉

📍 小腿內側,膝蓋下方脛骨內側凹陷處。

👉 功效:健脾利濕,改善下肢水腫與濕氣沉重。


✅ 小提醒

每天可各穴按壓 1–2 分鐘,搭配深呼吸。

飲食避免冰冷、油膩,適度運動流汗,加速排濕。


👉 下次覺得身體濕重或皮膚癢時,不妨按按這三個穴位!

👉 如果症狀持續不改善,記得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協助。



點我預約中醫調理



總是被說濕氣很重?中醫教你改善方法與飲食禁忌





很多人走進診間時會問:「醫師,我是不是濕氣很重啊?」這幾乎是診間最常聽到的問題之一。其實,濕氣並不是只有外在天氣潮濕才會有,而是體內水濕代謝不良的警訊。


💧 什麼是「濕氣」?


濕氣不是單純的「水太多」,而是身體代謝水分的功能出問題,造成累積的代謝廢物太多。中醫認為「脾主運化」,脾氣虛弱時,水分排不出去,就會累積在體內形成「濕」。


 🔎 身體濕氣重的表現有哪些?


  • 早晨起床舌苔厚白、口中黏膩
  • 常覺得頭重重、全身疲倦
  • 大便黏膩、不成形
  • 皮膚容易長痘痘或濕疹
  • 下肢水腫、容易發胖
  • 分泌物很多




如果你經常符合其中好幾項,很可能體內已經有濕氣困擾。


🌿 中醫怎麼調理?


  • 健脾祛濕:補脾胃、幫助代謝
  • 行氣利濕:讓氣血流通,帶走停滯
  • 清熱化濕:特別針對痘痘、皮膚癢、口氣重等濕熱型
臨床上會依體質選用適合患者的藥材。


自我保養三大方向


「醫師,每次把脈都被說濕氣很重,可是我到底要怎麼改善啊?」
  • 多曬太陽:陽光能幫助身體陽氣升發
  • 規律運動,微微出汗:流汗是最天然的「祛濕排水」
  • 吃對食物:可以吃多吃四神湯(蓮子、山藥、茯苓、芡實)、薏苡仁、小米粥
  • 減少食用:冰品、生食(生菜、生魚片)、瓜果類(西瓜、香瓜、哈密瓜、鳳梨、奇異果、葡萄柚、火龍果等)、小麥製品(麵包、餅乾、蛋糕、啤酒、麵食)、乳製品(牛奶、起司、優格)
  • 不要過度進補,或過於重口味烤辣炸,避免加重脾胃負擔
  • 三餐規律定時,避免過度節食或過晚進食,導致身體沒有營養來源或是腸胃晚上無法休息
  • 早睡早起,有充足的睡眠:熬夜或是睡眠不足長期會耗傷陽氣,讓身體的新陳代謝的能力下降。早上七點到九點是胃經工作的時間,記得早起吃早餐。

👉 如果你總是覺得「頭昏腦重、疲倦、怎麼減肥都沒用」,找專業中醫師辨證調理,才是根本解決之道。


把脈能看出什麼?三個病人最常問的問題





把脈真的能知百病嗎?


在診間,病人常常會帶著好奇問我:「醫師,把脈真的能看出什麼嗎?」有些人甚至很緊張,手一伸過來就急著追問:「醫師,我的身體有沒有問題?」還有人更直接:「醫師,把脈能不能把出懷孕?」


把脈在做什麼?


我在臨床把脈時,會用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三指,放在病人手腕的「寸、關、尺」三個位置。這些位置分別對應到不同臟腑。透過感受脈搏的 深淺、形態、快慢、力道、彈性 等變化,可以窺見身體的狀態。

舉例來說:脈搏跳得很快,可能代表身體正在發炎、發燒;如果脈象像輕刀刮竹般不順暢,就可能是氣滯血瘀,也就是微循環不良。不過,脈診只是其中一環,還需要配合望診、聞診、問診,綜合判斷後才能真正「對證下藥」。


把脈能知道生男生女嗎?


古籍裡確實有「男左女右」的記載:孕婦若左手尺脈有力,可能懷的是男孩;右手尺脈有力,可能懷的是女孩。這是因為懷孕後,子宮血流量增加,尺脈搏動會變得特別明顯。不過,臨床上我會把這樣的說法當作「參考」,而不是絕對。男孩女孩,都是很好的禮物。


懸絲診脈的真相


至於古代戲劇裡的「隔著紅線診脈」,若要真的做到,恐怕得病人的脈象特別明顯(笑)。我更傾向認為,那是一種誇張的說法,用來形容名醫功力深厚。更多時候,太醫可能早已透過望診、問診推斷出病情,把脈只是最後確認。


學習脈法的過程


在醫學院,脈法的課程以理論為主,主要學習古代名家的描述。但要能真正運用在臨床,關鍵還是大量的實際經驗。我自己習慣用畫圖的方式記錄脈象,並持續追蹤病人治療前後的變化。這不僅幫助我建立資料庫,也能更清楚觀察到病人身體的轉變,進而調整藥物和治療方式。


一個難忘的案例


曾有一位長期在外跑課的家教老師,把脈時我在胃部的位置感受到像細線、不規則凹凸的形態,完全不像一般血管的脈動。這樣的脈象典型到讓我印象深刻。後來一問,果然她三餐大多以麵包果腹,飲食極度不固定。隨著時間,真的出現胃食道逆流與胃潰瘍的問題。這樣的經驗讓我更確信:脈象就像身體發出的訊號,能幫助我們快速聚焦在可能失衡的臟腑,再結合望診、問診,診斷會更精準。


🌿 把脈並不是「知百病」的魔術,而是一門需要耐心、專注與經驗累積的醫學功夫。它讓我們更好地讀懂身體的聲音,找到恢復健康的方向。

✨ 所以,當你把手腕交給我時,請放心耐心等候——因為我正仔細地在感受你的脈象,每一次觀察,都是為了更精準地了解你的身體。




韓式美顏針注意事項|治療前後必看完整指南





嘗試韓式美顏針,卻擔心會痛、恢復期要多久,甚至害怕副作用?其實只要掌握正確的治療前後注意事項,就能安全又有效,讓美顏針發揮最佳效果。本文將完整整理「治療前、中、後」三大階段的重點,以及常見問題解答,幫助你安心準備。



什麼是美顏針?


請看這篇不動刀的醫美選擇:中醫美顏針改善皺紋、拉提緊緻、氣色紅潤



🟡 治療前要注意什麼?


  • 衣著建議:請穿著領口較低的上衣,方便施針。
  • 保持臉部乾淨:請保持素顏,建議在家先卸妝、洗臉乾淨再來治療。
  • 避免身體過度負擔:不要空腹,也避免過度疲勞或情緒高度緊張。
  • 若有不適請先告知:像是頭暈、噁心、胸悶心悸、手抖、冒冷汗、視線模糊、眼前一片黑、四肢冰冷、意識不清等,都需要馬上告訴醫師。


🟠 治療過程中需要留意


  • 保持放鬆心情,避免隨意移動身體,以降低遺落針具或針刺位置改變。
  • 若有任何不舒服,請立即告知醫師或護理人員,會立即協助處理。



🟢 治療後怎麼保養?


  • 24 小時內避免:吹風、淋雨、游泳、泡溫泉、飲酒、用力按摩或揉搓治療部位。
  • 局部反應:針刺處有輕微出血或瘀青,屬常見情況,請勿用力揉搓。
  • 針感或遺針感:部分人可能在數天內仍感覺局部針感或局部痠、緊、脹、蟻行,通常 1–2 週內會自然消退。
  • 舒緩方式:建議在局部熱敷,可加速淡化瘀青與緩解不適。
  • 飲食與生活建議:治療後可多補充水分,正常作息,避免熬夜及睡眠不足,有助肌膚恢復。



⚠️ 常見副作用與風險


  • 常見的輕微反應:局部皮膚泛紅、少量出血、瘀青、遺針感,通常短時間內會自行消退。
  • 暈針反應:少數人可能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暈眩或冒冷汗,屬暫時性,告知醫師後即可處理。
  • 如何降低風險:選擇合格中醫師、遵守治療前後注意事項,就能大幅降低副作用發生。



❓ 常見問題(FAQ)



韓式美顏針是一種非侵入性、恢復期短的美容療法,但在治療前、中、後仍需遵守注意事項,才能確保效果與安全。若你也想改善膚質、淡化皺紋或提亮氣色,建議先諮詢專業中醫師,由專業評估是否適合。

👉 想了解自己是否適合美顏針?



點我預約美顏針諮詢




秋季養生調理 × 中醫五行 × 經絡瑜伽





時節入秋,門診病人開始比較多鼻過敏、小感冒、皮膚癢等等的問題,甚至影響睡眠品質。你最近是不是也開始覺得鼻子容易過敏、皮膚乾癢,甚至晚上睡不好?在中醫的觀點,秋天屬金,對應「肺與大腸經」,與 呼吸道、免疫力、皮膚、腸道、情緒悲傷都息息相關。


這堂課適合誰?


  • 胸悶、呼吸不順、提不起勁
  • 反覆小感冒、過敏或皮膚問題
  • 心情低落、睡眠不安穩


課程會帶來什麼?


三堂課結合理論與實作:運用 中醫養生 × 經絡瑜伽 × 聲音療癒 × 手作藥草包,教會你整套簡單實用的秋季自我保養術,幫助你:
🫁 強健呼吸道 🌱 調理腸道 💧 滋養皮膚 🛡 提升免疫力 🧘‍♀️ 舒壓釋放情緒


課程內容有哪些?


  • 中醫養生|認識中醫經絡、臟腑與情緒的關聯,學習實用的穴位按摩,促進氣血循環,增強身體自癒力。
  • 經絡瑜珈|透過呼吸法、瑜珈體式與冥想,舒展經絡、釋放壓力,幫助身心穩定與能量流動。
  • 銅鑼音療|透過銅鑼聲波共振深層放鬆,幫助進入靜心狀態,恢復身心的和諧與平衡。
  • 手作藥草包 × 穴位按摩|親手調配專屬藥草包,搭配簡單穴位按摩,舒緩疲勞、調理能量,讓療癒更貼近日常。


三堂課的重點分別是什麼?


🫁 第 1 堂|《肺的秘密:經絡調理 × 穴位應用》

  • 認識肺系四大功能:呼吸、免疫、皮膚、情緒
  • 實用穴位按摩 × 呼吸道保養
  • 開肩開胸瑜伽伸展 × 核心啟動
  • 經絡冥想:呼吸擴展 × 安定身心

🥗 第 2 堂|《日常保養:飲食養生 × 伸展放鬆》

  • 秋季飲食重點與茶飲方:潤肺、順腸、抗燥
  • 腸道 × 皮膚保養穴位
  • 日常伸展 × 腹部按摩 × 瑜伽扭轉
  • 經絡冥想:釋放壓力 × 轉化情緒


🌿 第 3 堂|《手作療癒:藥草薰香 × 情緒舒壓》

  • 養肺藥草包體驗:藥材辨認 × 聞香療癒
  • 舒緩身心 × 協助情緒釋放穴位
  • 穴位按摩 × 開胸舒緩瑜伽
  • 呼吸法冥想:深層連結 × 自我接納


我將學會什麼?


  • 每週學習實用保養工具:穴位 × 動作 × 呼吸 × 飲食養生法
  • 單堂可獨立參加,三堂完整體驗效果最佳
  • 從外在保養到內在釋放,完整迎接秋季能量
  • 三堂課串聯身心靈三部份完整體驗


📅 日期與時間


2025/10/8(三)、10/22(三)、10/29(三) 19:00-21:00
*建議完整上完一期,若因時間無法出席,亦可單堂報名


📍 地點


the MEDIAN|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74號5樓之1
🚇 捷運松江南京站5號出口步行1分鐘

這個秋天,邀請你和我一起練習調理呼吸、情緒與睡眠 🌿


點我填寫報名表單




📅 近期活動公告


🎤 活動紀錄文章一覽


 

🧘‍♀️ 瑜伽教學文章一覽

✨ 美顏針灸文章一覽

👩‍⚕️中醫婦科文章一覽

🌙 失眠調理文章一覽

失眠怎麼辦?中醫穴位+瑜伽10分鐘助好眠

 



你是否經常翻來覆去、難以入眠?其實,睡眠質量不佳的根源往往與身體的氣血失衡與經絡阻塞相關。透過中醫經絡穴位與瑜伽體式,睡前輕鬆躺著做10分鐘,將有助於氣血平衡及經絡暢通,逐漸改善失眠困擾。


💡為什麼會失眠?中醫這樣說


中醫認為,睡眠與身體的心、肝、脾、腎四大臟腑息息相關。如果臟腑功能失調,氣血無法流通順暢,就容易導致入睡困難、淺眠或夜間頻繁醒來。改善睡眠的關鍵就在於寧心安神、疏通肝氣。


👉按壓4穴位,提升睡眠質量


✅神門穴(心經):位於手腕橫紋小指下方韌帶內側凹陷處,有助安定心神、減少焦慮。
✅太衝穴(肝經):位於腳背大拇指與第二腳趾間凹陷處,有助緩解壓力、釋放緊繃。
✅湧泉穴(腎經):位於腳底中央偏前側凹陷處,有助疏通氣機。
✅膻中穴(任脈):位於胸部正中線上,兩乳頭連線的中點,有助釋放壓抑情緒。


🧘‍♀️3助眠瑜伽+1呼吸法,助深層放鬆


中醫的穴位按摩結合瑜伽體式與呼吸法,幫助身心進入深層放鬆與修復。

🔹仰臥束角式(Supta Baddha Konasana)

  • 作用經絡:脾經、肝經、腎經
  • 功效:放鬆髖部與腿內側,舒緩緊繃,釋放焦慮。
  • 動作:躺姿,雙腳腳底相對,膝蓋自然向外張開(可用瑜伽磚或枕頭支撐)。雙手放在腹部或身體兩側,掌心向上,閉上眼睛,深長緩慢的呼吸。停留 1-3 分鐘。
👉 搭配按摩穴位:輕輕按摩神門穴,幫助身心安定,減少焦慮。

🔹坐姿前彎(Paschimottanasana)

  • 作用經絡:腎經、膀胱經
  • 功效:延展下背與腿後側肌群,釋放壓力,緩解緊繃。
  • 動作:坐姿,雙腿往前延伸,腳板回勾,膝蓋可微微彎曲。吸氣向上延展脊椎,吐氣慢慢向前轉動骨盆,讓鼻尖靠近大腿或是膝蓋,雙手輕放在小腿、腳踝或腳掌上。停留 1-3 分鐘。讓身體緩慢伸展,逐漸放鬆,而非強迫身體進入動作。
👉 搭配按摩穴位:雙手可輕壓太衝穴或湧泉穴,幫助釋放壓力,讓心情更加平穩。


🔹貓式伸展(Marjaryasana-Bitilasana)

  • 作用經絡:任脈、督脈、膀胱經
  • 功效:延展背部肌群,緩解肩頸下背痛,促進腦脊隨液的流動
  • 動作:四足跪姿,雙手與雙膝與肩同寬。吸氣時沉腰翹臀,擴展胸腔、下巴向斜上方延伸(牛式)。吐氣時低頭拱背,吐氣到底輕微收腹(貓式)。重複 1-3 分鐘。
👉 搭配按摩穴位:呼吸帶到胸口膻中穴,幫助釋放壓抑情緒。

🔹左鼻孔呼吸法(Chandra Bhedana Pranayama)

  • 瑜伽認為,左鼻孔對應陰性能量,有助於啟動副交感神經,幫助身體進入放鬆狀態,尤其適合睡前練習。
  • 動作:採舒適的坐姿或躺姿。用右手拇指輕壓右鼻孔,僅用左鼻孔深長吸氣與吐氣。重複 3-5 分鐘,感受心情逐漸沉靜。

🌙每天睡前花 10-15 分鐘進行這些瑜伽動作與呼吸練習,搭配穴位按摩,有助全身進入深度放鬆,讓睡眠更深沉、更安穩!





【講座後記】失眠怎麼辦?中醫師分享掌握一夜好眠的秘訣





昨天在診所附近的大學里,為一群正在與「睡不著」奮戰的朋友,分享我在門診最常遇到的主訴之一——「睡不好」。而且不分年齡層:長輩、上班族、大學生、菸酒生…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失眠血淚史。
🌀 病人或多或少都有聽過:「睡前不要滑手機」、「早上要曬太陽」、「固定起床時間」這些建議——聽起來像老生常談,甚至有點雞肋,但其實每一項都根據睡眠的生理機制所設計,是非常關鍵的日常實踐。所以這次的分享,我先帶大家了解——「我們為什麼會想睡覺?」

🌙 為什麼我們會想睡覺?

🔸 日夜節律:大腦需要光線與穩定的作息,來辨別「什麼時候該醒、什麼時候該睡」。 🔸 睡眠驅動力:白天活動太少,或是午休睡太久,就不會「累到想睡」。 🔸 覺醒系統:像內建的警報器,壓力越大,就越難「關機」。 現在的人雖然不會被獅子老虎追著跑,但每天被帳單、房貸、業績和老闆追著跑,讓我們時常處在交感神經興奮的狀態。中醫形容得非常貼切——這就是鬱卒,肝氣鬱結,而且連要怎麼放鬆都不知道。

💤 順利入睡之後就沒問題了嗎?

睡眠其實有不同階段: 💡 把握深睡期,啟動「維修機制」:生長激素修復組織、洗腦專車清除大腦垃圾、洗去疲勞。 💡 而快速動眼期,除了做夢外,更是情緒調節的關鍵時段。 所以——常常淺眠多夢、容易醒的人,才會覺得「有睡等於沒睡」。

🌀 中醫的認為失眠就是「陽不入陰」,很簡單卻深刻


有的病人 8 點下班後,還很精進地去健身房報到,結果運動後腎上腺素飆高,太興奮反而睡不著。或是長期緊張焦慮,陽氣太旺,到了晚上也無法潛藏入陰;又或者陰液不足,無法承載陽氣入夜安歇。總之,陽與陰沒有切換好,睡眠就難以順利進行。

🌿其實身體有大藥

以下這幾個簡單的方法,可以在睡前或日常練習,幫助安定身心: ✔️ 調整自律神經的動作與穴位按摩 ✔️ 頭部、臉部、手腳的穴位按壓 ✔️ 針對心、肝、腎經的溫和瑜伽延展 ✔️ 練習腹式呼吸與左鼻孔呼吸,幫助切換到副交感神經狀態

✨其實失眠不可怕,可怕的是害怕失眠

很多患者會說:「我一想到會睡不好,就更焦慮了」焦慮、怕睡不著,反而讓大腦更難關機。不管有沒有失眠,我們都可以為自己找到一套幫助身心放鬆的方式。如果你或身邊的朋友也長期受失眠困擾,歡迎來診間聊聊,找到最適合你體質的調理方式。




美顏針常見問題總整理|會痛嗎?副作用、療程次數與恢復期一次看懂

 



美顏針是中醫常見的非侵入式美容療法,能改善皺紋、鬆弛、暗沉。本文整理美顏針 FAQ:痛感、副作用、療程次數、恢復期與禁忌族群,完整解答常見疑問。


美顏針常見問題(FAQ)


Q1:美顏針會不會很痛?


美顏針使用 0.10–0.20mm 的高科技極細針,比髮絲(約 0.15mm)更細,大多數人幾乎沒有明顯疼痛感。眼周、頸部等皮膚較薄的區域可能稍敏感,偶爾會有瞬間輕微痠刺,但多數患者都能接受。若當天身體疲累(如熬夜、生理期)、或緊張焦慮,對痛感會更敏感。專業醫師會避開敏感部位,並隨時調整手法,降低不適。


Q2:美顏針有副作用嗎?


美顏針屬於安全、低副作用的療法。少數人可能在治療後數天內,出現輕微瘀青、痠感或局部出血,通常 1–2 週內自然恢復。可透過局部熱敷加速代謝。治療當天避免臉部過度按摩或做臉即可。



Q3:美顏針要做幾次才會有效?


多數患者在施針後,會立即感覺到 臉部緊實、拉提與溫熱感,取針後效果更明顯,並可維持 1–2 週。
  • 年輕肌膚:建議療程 6 次,每週 1 次。
  • 成熟肌膚:建議療程 10–12 次,每週 1 次。
  • 保養維持:療程結束後,每月固定 1–2 次效果最佳。
👉 美顏針沒有次數限制,長期療效會隨療程累積而更加明顯。



Q4:美顏針有恢復期嗎?


美顏針不需麻醉或填充,使用極細針,幾乎沒有傷口,也沒有恢復期。治療後即可化妝、工作或進行日常生活,效果自然柔和。


Q5.出現以下狀況時,應先跟醫師詳細溝通並進行完整評估後再考慮進行:


  • 曾有暈針經驗者
  • 凝血功能異常、服用抗凝血藥物
  • 癌症、糖尿病、洗腎、自體免疫疾病患者
  • 服用免疫抑制劑或影響凝血的保健食品(魚油、銀杏、紅花、維他命E 等)
  • 有蟹足腫、疤痕增生體質
  • 正在發燒、過度疲勞、情緒不穩、空腹或懷孕者


延伸閱讀



想了解自己是否適合美顏針?讓專業醫師為你量身設計療程,幫助你由內而外恢復亮麗與自信。




不動刀的醫美選擇:中醫美顏針改善皺紋、拉提緊緻、氣色紅潤





很多人知道針灸可以治療肌肉痠痛,但你知道臉部的肌肉也能針灸嗎?就像針灸能放鬆肩頸的緊繃、改善氣血循環,作用在臉部肌肉也有同樣的效果。許多患者在做完美顏針後,常覺得臉部更有彈性、膚色紅潤,就像幫臉部做了一場深度 SPA。


什麼是美顏針?


美顏針是一種中醫醫美療法,使用比一般針灸更細緻的特製針,針刺在頭頸與臉部的經絡穴位及肌筋膜。醫師會根據個人需求(皺紋、臉型、膚況)調整下針的部位、方向與深度。這些專業操作都會影響效果,因此需要受過專業訓練的中醫師判斷。


中醫觀點:美顏針為什麼有效?

🌿 頭為諸陽之會,面為五臟之華
所有陽經都會上達頭面,五臟六腑的氣血營養也會反映在臉部。當氣血充足時:臉色紅潤,肌膚緊緻有彈性。當氣血不足時:容易頭痛、臉色暗沉或偏黃,痘痘久不癒合,甚至膚質鬆弛、下垂、皺紋增生。因此,美顏針透過改善氣血循環與經絡運行,從根本讓臉部恢復健康光澤。

美顏針能:
✨ 疏通頭面經絡 → 促進代謝
✨ 活絡氣血循環 → 提亮膚色
✨ 刺激膠原蛋白新生 → 回復彈性
✨ 放鬆肌筋膜 → 臉型自然緊緻

讓肌膚達到「緊緻拉提、明亮潤澤、減少細紋、延緩老化」的效果。


誰適合做美顏針?


凡是對皺紋、臉型、膚質或老化下垂問題有所困擾的人,都可以考慮:
  • 眼周問題:細紋、眼袋、黑眼圈、泡泡眼、眼皮下垂
  • 皺紋改善:抬頭紋、川字紋、魚尾紋、法令紋、木偶紋、頸紋
  • 臉型調整:國字臉、雙下巴、臉部歪斜或不對稱
  • 膚質狀態:暗沉、痘痘、痘疤、水腫、鬆弛下垂
  • 其他病症:顏面神經麻痺、偏頭痛、顳顎關節炎、失眠、術後水腫


延伸閱讀



📌 溫馨提醒
美顏針屬於專業醫療行為,需要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合格中醫師進行,並根據每位患者的需求與體質調整。


潮熱、盜汗、焦慮失眠?中醫教你度過更年期的平穩秘訣





在更年期階段,女性常因內分泌變化,出現自律神經功能波動 與氣血陰陽失衡,明顯出現容易緊張焦慮、心悸、潮熱、夜間盜汗、失眠等症狀。你最近是否也有這樣的狀況?

  • 突然一陣燥熱感從胸部向頸部以上擴散至臉部,輕微者每日數次,嚴重的一天多達數十次
  • 下午或晚上特別容易感覺燥熱?
  • 晚上熱醒、出汗、翻來覆去難以入眠?
  • 一點小事就心煩焦躁,情緒難以平靜?

這些身心的變化,可能跟更年期的荷爾蒙變化有關。別擔心,我們可以試著用「中醫經絡 × 瑜伽體式 × 調息練習」,讓妳的身心重新找回穩定節奏,一起安然度過這段轉變期。


 

🔥為什麼會這樣?更年期不只是荷爾蒙的事


從中醫觀點來看,隨著年齡增長,#腎氣 逐漸走下坡,身體陰液漸虧,火氣內生,再加上過度操勞、長期壓力、情緒累積等,此階段常見:

🔹肝腎陰虛 → 潮熱、盜汗、淺眠、多夢、容易醒

🔹心肝火旺 → 煩躁、易怒、胸悶、心悸、難入睡

🔹心腎不交 → 胸悶、心悸、潮熱、盜汗、難入睡、淺眠多夢

想要調理這些不適,可以從「滋陰潛陽、疏肝理氣、安神降火」的角度來調理。



✨穴位按摩保健:每天5分鐘,鬆開身心


 ✅ 神門穴(心經)|安神心神、幫助入睡:位於手腕橫紋小指下方韌帶內側凹陷處。

 ✅ 太衝穴(肝經)|調理肝氣、緩解焦慮 :位於腳背大拇指與第二腳趾間凹陷處。

 ✅ 太溪穴(腎經)|補腎滋陰、降火氣:足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。

 ✅ 湧泉穴(腎經)|瀉熱降火,安定心神,位於腳底中央偏前側凹陷處。



✨瑜伽動作 + 穴位 + 呼吸,溫柔協助身心重啟


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體式+一個呼吸法開始,每天花10–15分鐘,幫助身體回到平衡狀態。


1️⃣ 橋式(Setu Bandhasana)

💡對應經絡:肝經、腎經、脾經

🧘‍♀️做法:仰躺,雙腳踩地,膝蓋彎曲並且打開與臀部同寬,雙手抓住腳踝,或雙手指尖靠近腳跟,兩手心朝下貼地。吸氣時依序將臀部、下背和上背部抬離地板,抬到最頂點時停留3-5個呼吸,吐氣再依序放下。注意全程雙膝保持平行。

  👉 可搭配雙手輕按太溪穴,幫助補腎滋陰、降火氣。


2️⃣坐角式(Upavistha Konasana)

💡對應經絡:肝經、腎經、脾經

🧘‍♀️做法:坐姿,雙腿向左右打開呈V字型(60-90度),腳掌回勾,腳尖朝上。吸氣時脊椎往前上方延展,吐氣從骨盆微微前彎,保持脊椎持續向前上方延展,讓雙手撐地停留或慢慢前彎,讓腹部靠近地面。

  👉 前彎時可搭配雙手輕按三陰交或太衝穴,幫助調理肝氣、緩解焦慮。


3️⃣ 束腳式(Baddha Konasana)

💡對應經絡:肝經、腎經、脾經

🧘‍♀️做法:坐姿,雙腳腳底相對,腳跟靠近會陰,膝蓋自然外展,雙手抓住腳掌,吸氣時脊椎往前上方延展,吐氣從骨盆前彎,讓腹部靠近地面。

 👉 前彎時可搭配雙手輕按湧泉穴,幫助瀉熱降火,安定心神。

 

4️⃣ 清涼調息法(Sitali Pranayam)

 💖功效: 降溫、穩定情緒、緩解緊張焦慮

🧘‍♀️做法:盤坐或躺姿皆可,將舌頭伸出嘴唇,捲成U字型(中間凹陷的管狀)。 從捲起的舌頭中間吸氣,感覺清涼空氣通過舌面,鼻子吐氣,將熱氣帶走。

  👉 潮熱或心煩焦慮時使用,讓身體自然地冷卻、平靜下來。

 

💖給正在轉變的妳

更年期只是身體的一個轉變階段。透過中醫、瑜伽與調息的照顧,妳可以溫柔地陪伴自己,慢慢找回身心的節奏與平衡,讓我們一起用中醫的溫度,讓這段旅程走得更輕鬆自在🌿



點我預約中醫調理



睡眠品質差?小心鼻塞與胃酸逆流!中醫瑜伽整合調理全攻略





你是否經常因為鼻塞、夜咳、胃酸逆流 而翻來覆去,怎麼睡都睡不好?😵‍💫這些問題不只是單純的小毛病,可能是呼吸道與腸胃失衡的警訊,影響你的睡眠品質。中醫+瑜伽的整合調理,幫助你從根本改善呼吸與消化,讓身心回歸平衡,睡得更安穩。


🫁 過敏性鼻炎影響睡眠?這樣改善!


夜間鼻塞、流鼻水、鼻涕倒流、喉嚨癢想咳嗽,讓你整晚都睡不好?其實,中醫認為這跟肺、脾、腎的狀況有關
🔥肺熱型:鼻涕黃、喉嚨乾癢
🌬️肺氣虛型:易感冒、感冒拖很久、吹風就流鼻水 
🥴脾氣虛型:食慾差、容易脹氣、消化不良、腹瀉或便秘 
❄️腎氣虛型:怕冷、手腳冰冷、容易腰痠


🌿 按摩這些穴道,舒緩鼻塞症狀!


🔹 迎香穴
位置:鼻唇溝與鼻翼外側終點交界處
功效:通鼻竅,緩解鼻塞
🔹 合谷穴
位置:手背虎口處,將大拇指和食指併攏,兩指間肌肉最凸起處,往食指掌骨方向按壓
功效:提升免疫力,減少過敏發作


🧘‍♀️ 瑜伽助攻,改善鼻過敏


貓牛式(Cat-Cow)
✅ 功效:促進膀胱經與督脈氣血流通,提升陽氣及免疫力
✅ 做法:四足跪姿,吐氣拱背,低頭看肚臍;吸氣抬頭望向天花板
🔄 重複10-15次,搭配深呼吸

左右鼻孔交替呼吸法(Nadi Shodhana)
✅ 功效:平衡交感與副交感神經,緩解鼻塞
✅ 做法:
Step1:右手大拇指 按住右鼻孔,左鼻孔吸氣
Step2:無名指按住左鼻孔,右鼻孔呼氣
Step3:右鼻孔吸氣,再換邊呼氣
🔄 進行5-10分鐘,有助於緩解鼻塞


🔥 胃食道逆流(GERD)讓你翻來覆去睡不著?


一躺下就覺得喉嚨有酸水或異物感?甚至出現咳嗽、心悸、胸悶、胸痛、腹脹等症狀,讓你無法入睡,這可能是胃不舒服在作怪
😠肝胃不和:易緊張焦慮、心煩鬱悶、胸悶、肋骨處緊繃悶脹
🔥胃中鬱熱:口乾、口苦、口臭、便秘、喜歡吃重口味或烤辣炸食物
🌊痰濕內阻:頭暈、身體沈重、倦怠感、易水腫、大便稀軟黏膩
❄️脾胃虛寒:食慾差、吃一點就飽、腹部隱隱作痛、吃多或油膩易腹瀉,喜歡吃生冷食物


🌿 按摩這些穴道,緩解胃酸逆流

🔹 內關穴
位置:手腕內側,腕橫紋下3指橫幅處
功效:舒緩胃氣逆,改善胃酸逆流
🔹 太衝穴
位置:腳背,第一、二腳趾縫隙延伸到腳背的凹陷處
功效:疏肝解鬱,舒緩緊張焦慮
🔹 足三里穴
位置:膝蓋外側下方約四指幅處,脛骨旁開一橫指的凹陷處
功效:促進腸胃蠕動,幫助消化


🧘‍♂️ 瑜伽助消化,胃不再鬧脾氣


🌊 岩石坐(Vajrasana)
✅ 功效:按壓胃經,促進腸胃蠕動,減少胃酸逆流
✅ 做法:跪坐於瑜伽墊上,臀部貼於腳跟,脊椎向上延展,避免壓迫腹部
🕒 維持5-10分鐘

🔄 左右扭轉(Seated Twist)
✅ 功效:刺激肝、膽、脾、胃經,按摩腸道,幫助消化,緩解脹氣
✅ 做法:
Step1:坐姿,右手放左膝,左手支撐地面
Step2:轉動上半身至左側,維持 5-10個呼吸後換邊

🔄 蘇菲磨轉(Sufi Grind)
✅ 功效:按摩腸道及帶脈,促進腸胃蠕動,幫助消化
✅ 做法:
Step1:盤腿坐姿,雙手放膝
Step2:順時針畫圓轉動上半身,持續1-2分鐘後換方向

💡 想睡得好,呼吸道&腸胃先顧好
透過中醫與瑜伽的整合療法,不僅能改善呼吸道與消化系統健康,還能提升睡眠品質 😴,讓身心回歸平衡,擁有充沛的精力迎接每一天💪



 

門診時間


 


門診時間


週一・三 09:00–12:30  14:00–17:30
週二・四 18:00–21:30
最後報到/掛號時間:當診結束前30分鐘


🏥泰昌堂中醫診所溫州院


地址: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86號1樓
電話:(02)2363-8383
LINE線上預約:@wentai 


捷運

松山新店線 公館3號出口,步行約8分鐘 / 台電大樓2號出口,步行約7分鐘

公車站牌

台大站(松江幹線、敦化幹線、280、284、0南)

鄰近停車場

新南停車場: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新南停車場(國立臺灣大學)


🧘‍♀️ 瑜伽課 

週一 20:00-21:30 昆達里尼瑜伽 線上課
每月經絡瑜伽工作坊(歡迎關注最新貼文)


點我預約掛號



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

醫師簡歷





張煒  中醫師



現職


  • 泰昌堂溫州院中醫師    


學經歷


  • 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
  •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


專業證照


  • 中醫師
  • 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美顏針專科醫師
  • 中醫兒科醫學會專科醫師
  • 華人認證泌乳照服員(CCLA)
  • 衛生福利部長照共同訓練課程level 1
  • RYT 200hr from Heidi Chen (Ashtanga yoga)
  • CET 50hr 青提瑜伽 阿斯坦加一級X脊椎動力師資培訓
  • KRI昆達里尼瑜珈一階&二階教師培訓
  • 覺知孕育瑜珈師資培訓
  • RPYT 85hr 孕婦瑜伽師資培訓
  • Gurudass兒童瑜珈師資培訓
  • 銅鑼療癒師


學術會員


  • 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
  • 中醫婦科醫學會
  • 中醫兒科醫學會


研究發表


  • 張煒、謝伯駿、陳柏禎、游明謙(2021)。舌下絡脈在現代醫學的臨床意義:文獻回顧。中醫藥雜誌,32(2),1-16。https://doi.org/10.6940/JCM.202112_32(2).01
  • 曾建誠、張煒、何佳霖、許雅婷、吳炫璋(2023)。不孕症促排卵西藥反覆治療後之中醫治療病例報告。中醫婦科醫學雜誌,30(1),28-39。https://doi.org/10.30030/JTCGM.202306_30(1).0004


工作坊及講座


  • 情緒解碼 中醫X瑜伽X銅鑼工作坊
  • 台北中南 五行經絡舒展-中醫X瑜伽X銅鑼 工作坊
  • 生生春日藥香-中醫 × 瑜伽 × 銅鑼療癒之旅 
  • 生生穀雨 × 春末釋壓療癒工作坊
  • the MEDIAN 中醫五行養生術 × 經絡瑜伽
  • 仁里居 【食間聚話】春養身心工作坊&夏季養生
  • 新竹夏至&秋語《寧靜身心工作坊》瑜珈X芳療X頌缽
  • 佛光大學 情緒管理與身心調適 中醫X瑜伽 X草藥體驗
  • 中國醫北港附設醫院 醫療人員的身心修復實踐
  • 泰昌堂溫州院健康講座 掌握一夜好眠的秘訣
  • 線上跨年轉化工作坊、冬至曙光工作坊
  • 公益銅鑼浴、社區照顧關懷據點、日照機構、校園演講




白帶反覆發作,中醫調理有效嗎?





在診間,常常有女性朋友不好意思問:「醫師,我那裡常常癢、白帶很多,之前去婦產科看過好幾次,治好沒多久又復發,尤其運動後或月經前後特別嚴重,真的好困擾!到底是怎麼回事?」


❓什麼是白帶?


白帶其實就是子宮頸和陰道分泌物的統稱。
  • 正常情況:透明或乳白色,像蛋清或鼻涕,沒有怪味。
  • 什麼時候會比較多? 青春期、排卵期、月經前、懷孕時、性刺激時,或使用荷爾蒙補充劑。
  • 它的好處:幫助潤滑、保護陰道、預防感染。
  • 更年期後:因為雌激素下降,分泌變少,常覺得乾澀、疼痛,更容易感染。


🚨 異常白帶要注意!


如果白帶顏色、味道怪怪的,還伴隨搔癢、灼熱痛、頻尿、性交痛,就要小心:
  • 白灰色、水狀、魚腥味 → 常見為細菌性陰道炎
  • 白色、乾酪狀、無味 → 常見為念珠菌感染,反覆性感染跟免疫力低下、糖尿病、長期用抗生素有關
  • 黃綠色、膿狀泡沫、有惡臭 → 常見為滴蟲感染,透過性行為傳染


👉 忽視異常白帶,可能增加以下風險:


  • 感染擴散: 如骨盆腔炎、絨毛膜羊膜炎、產後子宮內膜炎。
  • 孕育風險: 增加不孕、早產、胎兒低體重兒的風險。
  • 疾病警訊: 持續性且惡性的子宮頸病變(如子宮頸癌),可能導致異常出血或分泌物。HIV感染者因免疫力低下,更容易發生反覆感染而有異常白帶。


🌿 醫師,請問中醫能治療嗎?


中醫認為白帶問題,跟 脾、肝、腎 三個臟腑有關,常見於以下幾種證型:

脾氣虛
  • 原因:先天體質偏弱,或長期勞累,愛吃冰品、飲食生冷或喜歡吃甜食,三餐不正 常或刻意節食,損傷腸胃陽氣,造成體內濕氣累積。
  • 表現:色白透明,量多無味,質地清稀或黏稠;同時臉色蒼白或是萎黃、容易疲倦、胃口差、容易脹氣、大便軟或是容易腹瀉、小腿容易腫脹、代謝。
  • 治療思路:健脾益氣,幫助身體代謝濕氣。
  • 飲食建議:小米、山藥、南瓜、蕃薯、紅棗、四神湯;正常飲食,避免飲食生冷。

腎陽虛
  • 原因:先天體質偏弱或久病,愛吃冰品、飲食生冷,或長期熬夜晚睡,導致腎的溫煦作用不足,體內寒氣重。
  • 表現:色白透明,量多無味,質地清稀如水,伴隨臉色蒼白、容易腰痠怕冷、手腳冰冷、頻尿或夜尿。
  • 治療思路:溫補腎陽,讓身體暖和起來。
  • 飲食建議:核桃、栗子、羊肉、韭菜、肉桂;早睡早起,避免飲食生冷。

肝腎陰虛
  • 原因:長期熬夜晚睡、喜歡吃烤辣炸重口味等食物,體內火氣大,慢性消耗陰液,常見於更年期婦女。
  • 表現:或白或黃,量少,陰部乾澀癢或灼熱感,有時伴隨口乾、煩躁、失眠、潮熱、盜汗。
  • 治療思路:滋陰清熱,補養肝腎。
  • 飲食建議:黑芝麻、枸杞、黑木耳、桑葚、山藥;早睡早起,飲食清淡。

濕熱型
  • 原因:長期情緒壓力大、熬夜晚睡,飲食過於油膩、嗜甜,常見陰部發炎感染。
  • 表現:白黃綠稠、量多、有異味,陰部灼熱癢,甚至伴隨下腹悶痛、抽痛,小便短赤。
  • 治療思路:清熱利濕。
  • 飲食建議:薏仁、綠豆、冬瓜、芹菜、海帶;早睡早起,飲食清淡。

飲食調整僅能輔助,若症狀持續仍需及早就醫治療


💡  醫師,那我平常怎麼保養?


除了中醫調理,也要從日常作息調整改善,才能減少感染及復發
  1. 保持私密處透氣乾爽:穿著寬鬆透氣,貼身衣物勤洗勤換,運動或流汗後盡快替換。
  2. 衛生棉(條)及護墊經常更換,避免悶熱。
  3. 性行為衛生:注重清潔,做好安全防護。由於男性感染後常無明顯症狀,也可能成為傳染源,因此建議伴侶同步檢查與治療。
  4. 避免使用陰道灌洗,破壞正常菌叢。
  5. 如廁習慣:大號要「由前往後」擦,小號則用衛生紙輕壓吸乾。
  6. 飲食調整:少吃生冷、甜食、乳製品、油膩炸物,營養需均衡。
  7. 加強免疫:早睡早起,睡眠充足,避免熬夜,減少壓力、規律運動,讓身體有抵抗力。

白帶異常不是羞於啟齒的事,別因為害羞而忽視。只要及早治療、配合生活習慣調整,就能擺脫困擾,找回自在清爽。

👉 如果你也有白帶反覆的困擾,別擔心,中醫能幫你找到體質的根源。



點我預約中醫調理